推送式生活和主动性遗忘

Miscellaneous Jun 24, 2021

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便是禅定。

让错综复杂的思绪平静下来,时空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存在的,只有此刻。

这种简单的生活,便是克己复礼。

可现代社会匆匆忙忙,关系和事务层层交叠,我们再也慢不下来了。内心也很难回到那最朴素的状态。

被调度的生活

有人创造了算法,我们接受了它,以为会提高效率,未曾想却反被其统治。从打车软件到外卖软件。被安排的订单,被规划的路线,分秒不差的配送时间。在一声声的系统提示音里,无法喘息。劳动者仿佛融入到了系统当中,变成了系统调度的一颗棋子。唯有顺着算法的旨意,才能继续工作。

而这种被调度的生活,对于谁又不是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生活的重心被转移到了那台小小的电子设备上。闹铃响起,我们拿起手机,右滑或点击推送,又或是执着于消除那一个个小红点。我们好像被安排一样,丧失了主动权。

属于我们的数据被免费的名义存储在云端,穿梭于一个个机器学习模型之间。变成了一条条个性化的推送消息,比我们还要了解我们自己。却又在为他们创造着来自我们的收益。

而我们却仿佛习惯了一样,沉浸于这种循环中无法自拔。

被强化的习惯

推送引导着我们打开应用程序,投其所好的算法已将内容准备就绪。每一次滑屏和退出,每一个赞和评论,都在强化着算法,而算法的强化也让我们更习惯于这种模式。

量身定制的内容看似贴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挤占着我们的时间。我们淹没在同质化的内容中,无法自拔。信息变成了茧房,我们在信息中自缚。我们明知这些信息的无用,却是无法抑制的拥抱着,享受着这些信息。

FilterBubble
Evbestie,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们害怕不确定性,我们不愿意拥抱未知。而在算法和数据编织出来的这片园地,我们被安排,也习惯了被安排。

被改变的记忆

随着计算机和搜索引擎的出现,我们也似乎健忘了起来。但并不是我们的记忆力变差了。而是我们的记忆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越来越不习惯记忆事物本身,而是记住了找到事物的路径。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是单线程运作,并不擅长同时处理若干任务。同时我们的短期记忆也是有限的。无法记住大量事项。否则便乱了方寸。

大道至简,主动遗忘便是解决方法之一。有的人为获得心灵的平静选择冥想,想要摆脱脑中的杂念。但从源头出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办法呢?

任务管理系统

焦虑引发拖延,我们在拖延中逃避,又在事后感到痛苦。而我们大脑中内建的任务管理系统又十分低效,无法帮助我们克服拖延。于是,各种时间管理方法便应运而生。因为接管了大脑对「应该做什么」的记忆,减轻了短期记忆的负荷,从而减少焦虑,同时也更可靠。

以 GTD 为例,GTD 要求使用者将需要做的任务移除出头脑,置入一个称为「收件箱」的记录区,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处理清空待办任务。

而番茄工作法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其更侧重于追踪和可视化任务完成情况。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方法的本质都离不开「推送」和「遗忘」。

拥抱推送式的生活

无论是「君子不器」,还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科技和算法也应如此,为人的发展赋能。而不是把人作为一种手段,异化为工具。

科技公司在推送机制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利用心理学去增加用户黏度。而这一机制的成功也证明了我们的大脑是吃这一套的。那不妨反其道而用之,将推送机制应用到我们的自身发展中去。

将安排的主动权重新接管,便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

因此,不妨提出一种新的时间管理模式,将「推送」和「遗忘」相结合,并且侧重于「推送」这一方面。

首先我们将待办事项转移到记录区当中,并且给出每项任务的预估时间。再将这些事项以一定顺序编排。

通过借助一些应用程序,将待办事项在指定时间推送。接到推送后我们可以选择执行或者跳过任务。

同时,任务执行报告会周期性生成,以此来评估这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Tags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