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构造的世界

Miscellaneous May 19, 2023

这篇文章是《寻找最佳实践》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可能看起来有一种没活硬整活的感觉,但谁让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整活呢?无论是好活还是烂活,都是人类创造和探险精神的体现。

彷若被雷击一般,思绪被拉入了时空漩涡之中;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被怀疑占据。脑海里开始质问自己,质问 ta 人。却唯独忘记质问自己的情绪。

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在某一刻,突然陷入绵延的情绪之中,开始怀疑自己每一个选择的意义。而自我保护也随之被触发。我们也顺利成章的忽略了怀疑这怀疑本身。思绪进入了脑补模式,输出着那些看似合理但从未发生的所谓事实。

更糟糕的是,这思绪振振有词,自信满满。而我们面对着这些「事实」,不免也少了几分自信和判断力,久而久之,这些「事实」便成为了我们脑海中真实存在的记忆。变成我们今后思考的依据之一。而成见也从此开始加深。

正如康德所言,人永远无法对本体具有直接的认识,只能通过感知和理解来尝试认识本体。这种认识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但因为人类思维的共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分享着相同的认知。

而面对前述的思绪漩涡,有的人选择了沉默和自我消化,ta 们意识到,如果将这些情绪作为行事的依据,未免太过武断。而且,如果不加区分地将所有情绪都当作真实的「事实」,可能会被 ta 人视为莫名其妙,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承担的后果。

让我们看一些例子:

  1. 在职场上,假设有个员工经常抱怨他的主管总是偏向其他人。他可能会将这种情况视为事实,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然而,如果他决定暂停一下,反思他的情绪,他可能会发现他的抱怨更多的是源于他自己的不安全感或者对承认自身不足的恐惧。一旦他认识到这一点,他就能开始探索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而不是陷入抱怨中。
  2. 一个学生可能会抱怨他的数学老师对他的期望太高。他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期望不公平,甚至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然而,如果他能够理解他的情绪,认识到这是他对自我能力的质疑,他就有可能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他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寻找新的方式来提高他的数学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3. 在人际关系中,假设一个朋友经常抱怨她的男朋友不够关心她。如果她能够反思自己的情绪,她可能会发现她的抱怨其实源于她对被爱的渴望,而并非她的男朋友真的不关心她。理解了这一点,她可以选择和男朋友进行开放和诚实的沟通,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持续抱怨。

(由 GPT4 生成)

一位朋友曾经生动的总结了这种现象:「别人都没怎么你,你先自爆了」。我们的情绪往往比外界事实产生着更为重大的影响。而这,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我们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往往加大力度进行着脑补和推理,最后得出可以佐证自己不安全感的结论。但长此以往,我们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也进一步加深。而当坏结果发生之时,自我佐证的预言(self-proving prophecy)也得以实现。

Tags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