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摘录

Miscellaneous Nov 29, 2022
巨婴国:武志红2016年新书力作( 罗辑思维重磅推荐。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kindle版 16.99元_亚马逊中国优惠_什么值得买
亚马逊今日特价

年初,友人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前几日终于拜读完成,与其中诸多内容产生了共鸣,摘录如下,愿每个人都可以更好的活出自己。与诸君共赏:

自序

譬如,妈宝男,在中国也是普遍的存在,这也是中国式的。譬如,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中国式好人”的概念: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并且,全能自恋和共生结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为还处在共生期,所以巨婴们不能独立地好好待着,必须和别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后,全能自恋的心理又驱使他们拼命争战,很容易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离不开,又要你死我活地争夺话语权,所以最好是弱者顺从强者。

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

约瑟夫·坎贝尔说,爱情作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在欧洲开始于十三四世纪,和个人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爱情必须是两个个体忠于自己内心的产物,集体主义催生不了爱情,并且总是爱情的阻碍。
中国皇帝或大家长,与大母神,都有这样一种特性——他们势力范围下其他人的绝对禁止性超我。这是我的一个说法,所谓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做什么都不行,除非听我的。
我们先说说理想的家庭结构。理想的家庭结构,可以归到一句话上——夫妻关系是定海神针。即,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和家族中,是要第一位的,而亲子关系要列在第二位。并且,夫妻间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情感链接的质量,可以在家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结婚时,做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多是安全感,不仅长辈为儿女做选择时如此,年轻人自己做选择时也常如此。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
婚后,因没有感情的滋养,也因为重男轻女令女性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怕孤独,于是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本来就缺感情基础,更不愿被妻子紧紧抓住,那会让他重温幼时被妈妈吞没的噩梦,所以丈夫要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
妻子感觉到更加孤独无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远。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异性相吸,在母子间一样存在。结果,妈妈会把儿子抓得更紧。
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男孩抗拒情欲表达,抗拒亲密,同时被动;女孩则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抛弃的创伤,而对亲密有强烈渴求,但又觉得得不到,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动的男人。
中国无数的社会争斗和家庭争斗,都可以概括到这一句话中——你必须按照我的来,否则你去死!
权力的本质是控制,权力和控制的对立面,是爱与自由。如果贯穿家庭轮回机制的线中,爱与自由的味越来越多,外在的轮回机制,想必也会改变。
...我觉得这个苍蝇的梦,如一个极佳的寓言,刻画了中国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现实。控制性或者说禁止性的家长、老师、老板、伴侣乃至权力体系,其实都是这样的苍蝇,盯着你,让你不能自由动弹,如果想自由伸展手脚,就会担心被惩罚。
我因此想到,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即,这股能量,对自己时,是全能自恋性的,想为所欲为,对别人时,是绝对禁止性的——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志来,我禁止你有任何自由意志。这样的本我和超我太极端了,自我很难做协调,于是自我变得软塌塌的了。

这张试卷根本没正确答案

我有时和人聊天说,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你看看,父母一心培养个上大学的、学问好的,就算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催着结婚嫁人,生孩子,然后这个被父母培养的人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培养,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

巨婴心理:共生

一、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二、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三、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四、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五、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都在找妈:中国文化的实质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古希腊的城邦制给人非常成熟的感觉,而中国幅员如此辽阔,却一直在渴望统一,这就像是婴儿在渴求整个宇宙都和自己共生在一起。不光是儒家强调统一,根据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说法,诸子百家都在讲统一。
到了宙斯与赫拉的阶段,赫拉不是大母神,没有绝对权威,宙斯也没有绝对权威,妻子可违背他的意志,而大家可以共存。宙斯作为宇宙统治者,和儿子赫拉克勒斯摔跤,却被赫拉克勒斯摔倒了,赫拉去作战,被赫拉克勒斯射中。赫拉克勒斯简直可以说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头号英雄形象,但他在中国就是逆子,摔倒父亲,又射伤大妈,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绝不可能用赞美的语言去描绘这样的事,一定会描黑,或者干脆修改历史。
中国的集体主义大家庭等可以这样理解,即大家共生在一个体系、群体里,由此构建了一个心理共同体,共享一个群体性自我,其中没有“我”,而只有“我们”。
所以在中国的家庭中,所有人为所有人操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我过分地为你负责,你也要过分地为我负责,否则你就是王八蛋,否则我就会充满愧疚。
大家不能分离,不能背叛,对中国人来说,个性化就是对大家庭的背叛。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我见过很多看上去理想的恋爱,一开始惊叹男女双方的浪漫与投入,那真是全情投入无怨无悔,但不知为什么,两个人越活越苦,很多惨事不断发生,并且两个人的个性发展好像也停滞下来,最终像王小波所形容的,就像两只小老鼠在谈恋爱。对此,一位女子有非常好的形容,她说,她感觉和前夫的关系,就像是两棵歪脖树拧在一起。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如果这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萝莉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生理年龄成年了,而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小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
爱情的发展,也需要这三个阶段吧。的确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孩子从对妈妈的共生走向独立,必然要完成心理上的弑母。不管妈妈多伟大,妈妈多痛苦,妈妈多需要他,他都要离开妈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果妈妈想死,那就死好了。得有这股劲。

当婴儿照顾,当女神崇拜

意志自恋,即,我的意愿必须付诸实施,不能被阻拦,特别是,作为伴侣或亲人的你不能阻拦。
完美自恋,即,明确觉得或隐约觉得,自己是完美的。明确完美自恋的,通常是对个人形象的自恋,隐约完美自恋的,则常是对道德和能力的自恋。完美自恋常意味着,因为我是完美的,所以关系的所有问题都是对方的。
意志自恋对关系有很直接的杀伤力,因对方必须遵从我的意志并帮我实现愿望,若没有,则会暴怒。所以,意志自恋会导致强控制和暴烈情绪。
在这种心理驱使之下,一个人第一时间意识不到对方是另外一个人。若意识到自己是巨婴而想改变,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对方也是一个人。
适当满足——当你想满足的时候,尽可能给予高质量的回应——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并带着热情。
同时,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要沦为对方的奴仆。巨婴真的会渴望伴侣做自己忠实的奴仆,我听到很多人这样说过,譬如一个经典说法是,我有一个二十四孝男朋友或老公。

中国男人是中国女人的绝配

中国男人不配中国女人,这个论调喧嚣一时,涉及几个方面:
一、穿着上不配。中国女人,会把自己打扮得精致漂亮,中国男人,则很随意,而且难看。
二、气质上不配。中国女人很有美女范儿,至少很有女人范儿,而中国男人,则严重缺乏雄赳赳气昂昂的雄性感,多像岳敏君画作中的男人,一个个软塌塌的,似乎没有阳刚之气把自己的身体撑起来。
三、卫生上不配。女人精心捯饬自己,而中国男性卫生欠佳,身上常有难闻的味儿,头发不打理,牙齿脏脏的,好像一个星期都不刷牙似的……
四、不绅士。这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不够尊重上,不像欧美男士,对女性有各种礼仪上的尊重。
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不锻炼等。
很多女人对我说过,她们之所以会选择一个男人做男朋友或丈夫,特别是结婚对象,是因为,这个男人让她有一种安全感。并且,多人都使用过这样一句来表达其感觉:他们的人生,一眼可以看到尽头。如果真是这样,那可以说,这该是一个多么乏味的男人啊,而为什么,这反而成为这些女人选择他们做伴侣的关键原因呢?
安全感,是探索精神的基石。你观察幼儿,就会发现,他们很容易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妈妈在身边时,他们劲头十足四处探索,而一旦妈妈不见了,他们立即会号啕大哭,转而去找妈妈。
当一个女性,认为其幸福取决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时,这意味着,她自己是“他者”,她必将身处于地狱中。同时,她不可避免地想把伴侣弄成一个围着自己转的“他者”,也将伴侣拉到地狱中。
中国男人为中国女人的绝配,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愿我们,无论男女,都能活出自己。

皇帝梦、特权梦,都是巨婴梦

所以说,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照顾,弥补了巨婴们生命初期的缺憾,崇拜,则满足了巨婴们的全能自恋——婴儿早期都有无所不能的无边无际的自恋。

巨婴梦的另一面——甩无助

很多人如圣母,他们的一生,总是陷在解救别人的苦难中,且常遇到完全不感恩的渣男渣女。深层原因是,圣母内心藏着一个被抛弃的巨婴,而特直接的原因是,只有陷入苦难的人才如此需要圣母,他们一点微弱的火似乎就能救别人的命,这感觉太好了。圣母与巨婴,是很好的对子。

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

中国式的社会是一个无力自我组织而必须由国家去组织之物。

集体主义即共生

处于共生心理的人,必须不断划分“我们”和“他们”。我们就是好的,他们就是坏的,需要防备的。我们的一切存在方式如习惯,都是好的,而他们的一切存在都是异端。如此一来,不管自我疆界延伸到哪里,都仍是在追求共生。
陈水总是反社会人格,而张献忠、李自成等也是。在我看来,将公交纵火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美化,终将引出对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大屠杀的支持。我们民族很容易崇拜超级屠夫,那可能是,我们反对一个权力体系时,都想杀人流血,但一般人总有适当的良心,所以犹豫不果断,而那些最能杀人的,则成为集体的替罪屠刀。
如果一个集体整体上是这种心理水平,那意味着,这个集体整体上患上了被迫害妄想。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切懂得这一哲学。所以当群体事件发生后,懂规矩的国人都尽可能不和外国媒体打交道。
形象一点的说法是,人作为一个能量体,必须也只能先从自己出发,伸展自己的能量,当在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时,这份能量被祝福而转成生的能量,否则就会转成黑色的、充满破坏欲的、死的能量。

中国式大家庭与回家过年

形成个体性自我的关键,就是哺育一个人的感受。大家庭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虐待,而在于感受被否定。你被残酷虐待后,大家庭的其他人都对你说,那不是虐待,是爱,你这个没良心的,怎么可以恨大家长呢?!他的一切都是出自爱。电影《英雄》中,男刺客含笑赴死,就是死在这种思想毒中。按照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男刺客不能弑父,并将弑父的罪恶感化为自杀,但在中国,这应该更复杂一些。

我们为何沦为互害型社会?

不过,在台湾学者孙隆基看来,这句话倒的确是对国人“自我”的定义。他说,中国人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他的自我,至少在“二”人关系中才成立。并且,必须是“我”对另一个人好,这时,“自我”才在这个二人关系中形成。

中国家庭的那些糨糊逻辑

第三条糨糊逻辑: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他们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很可怕,会造成无数误会。
网友补充的男性糨糊逻辑:一、我没问题,你有问题;二、我妈没问题;三、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四、我把钱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五、不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六、我只要平静。

共生即绞杀

现在才明白,这些全情去爱的人,是在追求婴儿时没被满足的共生感:我只有你你只有我,生活一致思想统一,差异被消灭了,成长也被消灭了。

谁逼死了杨元元?

这种对独立空间的渴求,其实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愿望。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说,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离家远远的。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父母的反对。
“孝”这个字,拆开来可以理解为“砍孩子一刀,并将孩子埋在土中”,真不明白它为何就一直被奉为伟大的存在。

守住界限:不再滥好人

用“不说”的方式去无意识地设立界限还好,因久而久之,它导致的结果只是言语功能的退化,而不听如果发展久了,真可能会导致耳聋,不看,则可能导致眼花乃至眼盲。
但界限,是中国式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难点。中国家庭中,太多吞没,太强调做好人,也太强调晚辈的听话。结果,那些太听话、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而不能主动划出界限的人,就会有特殊的划分界限的方法:不听、不看、不说。
我在很多老夫妻身上看到,那个有活力的、富有侵略性的、能强烈发出自己声音和欲求的,老了还耳聪目明,而其伴侣则容易耳聋眼花,且木讷得过分。后者是用自毁感官的方式,切断与侵略性伴侣的链接,以此维护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

对控制者说不,找到你的节奏

我想这么做,我不想那么做。这就是我的意志,我的选择,我不需要你的批准,更不需要向你证明我是对的。
当然,如果自己的选择,会在事实层面上波及到对方,甚至伤害到对方,那就很不同了。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对方有情绪——她(他)感觉到自己受伤,那么,这份受伤的情绪要由对方自己负责,而不该由我负责。

封闭的好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看似包容有爱其实封闭的好人,通过灭绝掉自己的需求与声音,而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这份安宁,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安宁,他们可以一生一世一直如此,这会吸引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不稳定的人。于是,他们的婚恋成了一种奇特而非常常见的配合。
十九、我们总强调责任,男人要承担女人的责任,要承担祖国母亲的责任……要以负责任的方式与女人——也即世界与生命——建立关系。我们很少倡议以性和欢愉与女性建立关系,也因此,我们的文化,远离了生命自身。直接地,赤裸裸地与人性相对,和生与死在一起。性与欢愉,或者说生命,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戏。所以,性中,藏着一切人性,从挚爱的生,到虐恋的死。

好人的痛与悲

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相反,因为你不断付出,会给对方制造内疚,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远离你。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丑与好,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若严重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你必须要找到大块独处时间,不必考虑任何人,才能得到休息。
突然很怀念高中前的毒舌品质,以后部分恢复。装好人挺没劲的,不是?不如痛快点。崔永元说,从央视辞职后,不装了,想骂架就骂架,抑郁症竟好了。他的话中有质朴的真理——不装就是好,以后我也质朴点。

关于中国式好人的N个提问

好人,通常是阉割了自己需要的人。他们认为,需要和欲望,都是罪恶。所以,当好人只是自己一个人时,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准上,他们对任何享受似乎都不热衷。而一旦和另一个人构建了关系,譬如伴侣,譬如孩子,甚至朋友,他们的雷达就会不断搜索对方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围着对方的需要转,尽可能满足对方。甚至是,甘愿为对方死去,如果对方能特别认可自己的话。
...为什么加引号?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他的自我,要以他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次都强调说,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你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好。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耳濡目染,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特别是家人好。
好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伴侣关系。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是: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这种对爱的渴求,自然在伴侣关系中达到顶峰。可是,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
定居德国的林毛毛则对比中德两国说: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大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尝不到干着自己热爱的人或事儿时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只不过,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德国文化鼓励你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被动、僵尸与寂灭

巴菲特说,他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教诲,是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越是别具一格,别人就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你自己的感觉。
在我看来,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即,你必须也只能从你自己出发。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你需要展开你的各种能量,与其他能量体建立链接,这份链接越饱满,你就越能发现,自身的能量是好的,别人的能量也是好的,当这份链接达到极致,所谓证悟就会发生。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

但看完《一代宗师》,一遍遍地回味王家卫所有电影中的那种味儿,我突然明白,所谓含蓄,就是对感情寂灭的美感表达吧。但再怎么表达,骨子里还是无望。

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

昂山素季说: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的制度内,恐惧常成为一种时尚——害怕坐牢,害怕拷打,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朋友、家庭、财产或谋生手段,害怕贫穷,害怕孤独,害怕失败。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是化为常识甚至至理名言,将有助于保存自尊与人性高贵的日常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鲁莽、无价值或琐碎无用的。

你的需求不是罪

可以说,需要或欲望是一个黏着剂,将我们彼此黏到一起。当我们尚未找到真我,感受到我与你的那种全然链接前,需要或欲望就是一种将我们彼此黏到一起的力量。

全能自恋的四种展现

经常有读者对我表达鄙夷——你使用的理论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的”,这是不可能的,但大多数是别人的,这是真实的。当这种鄙夷表达得非常严重时,给我的感觉,好像都是你原创才可以。

全能自恋的幻梦

普通成年人容易见到的全能自恋中,可归为两点:
一、我无所不能,所以我不能拒绝你任何要求;
二、我无所不能,所以你也不能拒绝我任何要求。

小孩更有力量——谈谈哪吒与悟空

将孩子本来可以无比丰盛的生命,压缩到学习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上,而且还是僵硬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是家长对孩子掌控欲的一个经典表现。你的生命如果展开太广,控制欲强的父母就有失控感,如果只集中在学习上,就好掌控多了。所以这种逻辑太常见——你什么都不用管,好好学习就行。
虽说是共生关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在婴儿的感知里,发号施令、有需求的那个是自己,而对方没有需求,还愿意努力地争取一切资源来喂养他。中国式择偶标准中,理想男性的标准是责任心和上进心,通俗点说,其实就是喂我和养我。
中国式的恩情,是压住我们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文化里的观念是,我生了你,所以你就是我的,得听我的,无论你怎么还,这恩情都还不完。所以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的岳父,可以理直气壮地想霸占女儿的房子,还堂而皇之给女儿写信说:“你妈那奶,一千块一滴!”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

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分,分,分,谁的命根?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与行为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围绕着别人的评价而构建。
中国文化大批量地生产假自我,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行为,都不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的。相反,他们要大家都要的,并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

投入为什么那么难?

活在完美幻觉中的人,必然是重视结果的,因为结果才能证明他们的投入有了效果。但我们都知道,更好的哲学,或者说更真实的哲学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过程的人,则可以不惧怕投入,并且会知道,投入会和成果正相关,但不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能力并非来自于神来之笔

有全能自恋心理的成年人,如婴儿一样容易陷入等待,而不是持续努力,因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努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好,所以烦恼、疾病、睡眠等都可以
能持续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对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个事物,但只要我持续努力,并且尊重这一事物自身的规律,我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美好事物,都因投入而生

巨婴和真正的成年人最大的区别或许该是,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得立即按我的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挫败,成年人则知道,好好去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认识你的绝对禁止性超我

我们需要警惕,自己是不是被绝对禁止性超我限制了,也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对别人构成了绝对禁止性超我。

国人为什么爱归罪别人?

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太奇葩,影视编剧们都未必能想到,于是就此发了一条微博,询问大家遭遇过的奇葩归罪事件,结果引起很多人吐槽,多数是说被归罪的,也有勇敢的网友说自己是如何归罪别人的。
1.前任四级没过,他父母打电话骂了我一通。

魔鬼即你自身

有一个疗法叫森田疗法,它是日本人森田正马发明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有一些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所谓情绪、情感或者生理状态有些失控时,怎么办?你顺其自然,同时为所当为。为所当为,就是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也即,让所谓坏的、失控的情绪或者生理过程去进行,然后你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该工作就工作、该吃饭就吃饭,经常这样去执行就会奏效。

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

中国的大人,特别是隔代抚养的老人,恨不得让孩子生活在能免除一切危险的真空中。
就是说,这些老人,他们婴儿时可能太孤独,让他们形成这种感知——任何刺激都是攻击,最好切断所有刺激。于是,他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自己的内在婴儿是渴望避免一切刺激的,但投射到真实的婴儿身上,就扼杀了婴儿的活力。

不归罪别人,也不归罪自己

自我成形,意味着有了边界,知道自我能力有限,且事情自身有它的道理。自我未成形的人,会延伸到家中每个角落,因而想控制一切。一旦有意外也即失控发生,他首先攻击自己,因失控就意味着自我不强,自我差劲。然后想,这么差劲的自我为什么不去死。
局势失控时,可攻击自我,就变成严重的自我否定,也可攻击别人,即你认为的事情责任人。严重时,一样是想对方去死。所以,医闹会大肆攻击医生,这是将本来由上帝掌管的生死责任全放到医生身上。若不能攻击医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该为生死负责,觉得自己该死。

极致的控制欲=恋尸癖

如果你是因这样的心声而选择伴侣,那意味着,你的安全感很低,很惧怕失控,所以要找一个如惰性气体一样的伴侣,他的不活跃,让你觉得好控制。
中国太多人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而这个陪衬,很难被看到,被尊重,相反会被蔑视,另一方很难意识到,这个陪衬究竟有何意义。
她条件一直很好,最初不乏追求者,之所以选择丈夫这样的男人,有一个感觉极为关键。她说,当时觉得他好安全好可靠啊,他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
特别重要的是,尊重对方本来的样子。其次,若能做到,鼓励对方做自己,同时收敛自己意志的过度扩张。若做不到,找咨询师帮忙吧。

当你可以被我欺负时,我就爱上了你

成熟的两性关系中,两个人都可绽放。巨婴水平的两性关系中,只能是一人绽放,另一人因变化少而做安全基地。这有时会引出一些极端感觉,譬如我有朋友说,他老婆允许他全然自由(他说的自由包括性自由)。对于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伴侣最好别绽放,傻、笨与丑都好过绽放。
轻一些的恋尸癖,会表现为,男人期待女人傻,至少要装傻。傻,才能崇拜男人,才能对男人的各种自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星驰对朱茵的一个不满,就是她不够傻。不仅如此,傻姑娘还意味着没啥要求,容易满足,男人觉得自己轻松就满足了。这样男人才觉得自己像神一般,其实不过是个大号巨婴。
男人易自恋,女人易依赖。各种中国式择偶标准段子,常指向这两点:男人似乎全能才行,而女人则被要求想少一点。巨婴水平的两性关系中,只能接受一个人绽放,传统定义中,绽放的自然是男性一方,而女方最好沦为陪衬,即男方为主体,而女方为客体。
不过现实中,以我的观察,多数家庭,应该占七成吧,是女人绽放男人沦为陪衬。女人表现得很有能力,也很有情绪,对男人各种不满,而男人也的确会变得木讷老实简单。你能感觉到,这样的关系中,女人的能量是张开的,而男人的能量是紧缩的。

千人一面与枪打出头鸟

盛行个人主义的社会,会鄙视这种跟风,但集体主义社会,跟风像是一种必然。
每个人犹如一个能量泡,它要伸展自己,而竞争,就是最自然的伸展。所以解决第三种嫉妒的方法是,好好发展自己,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让自己的生命充分伸展,同时,去祝福别人的发展。不敢伸展又暗自竞争,这显得非常猥琐。

觉知敌意的想象游戏

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的人,常常会见到这种心理逻辑:
一、你要按我的来;
二、否则,我愤怒;
三、我的愤怒攻击了你,而你必定会还击我;
四、随后我发现,你的种种行为,都是在还击我;
五、我很委屈,我没对你做什么,你为何这么凶,所以更愤怒。
在和我澄清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想象和投射,并看到了我作为另一个人的真实情形——我没愤怒且没有受伤,如此一来,在这一次具体的沟通中,我作为一个善意的存在,就可以住进她的心中,而她本有的“我对别人有愤怒,别人也必愤怒”的逻辑,就发生了一点改变。如果能经常这样澄清,她的内在就可以发生真正、踏实的转变。
如发现自己有敌意的想象,且能承受各种澄清,那么,大胆地和各种人澄清吧。这意味着,你将走出你的孤独想象世界,而进入到真实的世界。
这还可以有其他变化,譬如一位网友说:“我妈觉得她什么都不说,别人就应该知道。可是别人什么都不说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就应该啥都不知道……这简直是我的噩梦。

捉住重要关系中的“鬼”

所以说,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

虐婴少女,天生坏种?

现代心理学通过多年系统的婴儿观察发现,婴儿不能说是天使,而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并且年龄越小,身上的那份恶其实越可怕。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他们的仇恨很容易达到想毁了整个世界的地步

听话哲学中的生死绞杀

并且,听话哲学深入无数国人内心,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家长夸孩子时,“听话”和“乖”这两个词简直不可避免。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讲的是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让你弱,我才强?

懂得中国式潜规则——潜在的法家思想——的人,都知道这个理,他们在权力上就容易强;而真将儒家思想——明规则——奉为真理,并去身体力行的人,则成了弱民。后者可能力量非常强,如岳飞,但因不懂法家的这个理,最终成了弱民。
所谓吃人,首先是吃掉你的自我,吃掉你的灵魂。必要时,直接吃人,如郭巨埋儿。

孝道是人性的逆袭

8.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个貌似正确的说法其实藏着根本性错误。父亲再慈爱,君主再英明,也不能替代子与臣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取代子与臣的灵魂。而独立思考,是灵魂的一个最基本需求。
一颗独立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灵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资格“臣服”。
这个臣服,不是臣服于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于“道”。
存在主义哲学讲,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

孝的本义就是顺

所以,所谓孝道文化,其实就是要将祖先的意志传递下去,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仅此而已。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发现,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缺憾是,一直没有发展出“超越世俗”的部分来,即没有真正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就是祖先大过一切,父母胜过真理。这的确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信仰来,所以我们的整个文化,主要就是在世俗里打滚。
每个生命都该是独立自主的,而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孝道的这些古典论述则说,孩子要为父母的感受负责,不能让父母不高兴,只要父母不高兴了,你就是不孝。这简直没道理,如果父母本人就是高兴不起来怎么办?

二十四孝:把爸妈当婴儿养

如我所说,中国人际交往的秘诀,其实就是,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如果你是一个“二十四孝男人”,那么不难追到中国女人;如果是一个“二十四孝”下属,不难讨好到领导……

中国家庭的自杀游戏

关于中国家庭的核心规律,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简单说法——过日子,也有一个略显复杂但更容易帮助人理解的说法——家庭政治。

富二代们为何会迷失

从根本上,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所谓做自己,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对此,我特别喜欢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段话:“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最累是自闭而孤独

任何需要感觉才能做好的事,当事人可能都会发现,自己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有时这个过渡时间会很长。因为感觉,需要你和那个事情建立关系才会发生。因为这一原因,作家、艺术家等,常有严重的拖延症。

自我被否定,即精神死亡

在严重重男轻女的社会,一个女性,也容易有这样的结果。她的痛苦,不能到任何地方诉说,任何人都会用一套奇特的、绕了很多弯的逻辑来告诉她,别人没有错,错在你。譬如印度,被强奸的女性都不能报警,因报警会被警察奚落甚至被警察强奸。最后,她也只能分裂。
所以,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确认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实,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你以为,把虐待说成爱,或让他在伤害中看到爱的存在,是为了让他看到所谓的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

孤独星球与不存在的父亲

男人如果是孤独星球,对他们自己而言似乎问题不大,男人可以活在逻辑和头脑里,还可以生存

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我总讲成为你自己,完整地成为你自己的历程,即英雄之旅。这至少需要两点:
一、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由此,你将难以观察的内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将电影胶片投射到了屏幕上,这样你才能观察到,你的心是怎样的;
二、深入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最初你不可避免地会认为,是外部世界让你恐惧,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

王小波:一个真正特立独行的人

我想,我们宛如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蜘蛛网里,构成这个网的,就是我们社会所信奉的那一套糟糕的道德和伦理——譬如三纲五常,譬如利他主义,譬如集体主义,等等。
譬如,他说,智慧、有趣和性爱,是最美好的三件事。然而,我们弄出了许多不单纯的道理,结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反智慧、反有趣和反性爱的了。
自我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核心。实际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
我想,因为利他主义,因为集体主义,我们民族的著名文人,都远远做不到为自己而活。譬如李白,诗看似豪放,却总透露着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再如屈原,他投水的那一刻,可看到了他仅仅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可透过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参悟到了仅仅作为人的美,以及大自然和宇宙的美?

人性自身即是答案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

后记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所有摘錄自

志红(武). 「巨婴国:武志红2016年新书力作( 罗辑思维重磅推荐。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Apple Books. 此內容可能受到著作權的保護。

Tags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