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摘录

Miscellaneous Nov 29, 2022
巨婴国:武志红2016年新书力作( 罗辑思维重磅推荐。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kindle版 16.99元_亚马逊中国优惠_什么值得买
亚马逊今日特价

年初,友人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前几日终于拜读完成,与其中诸多内容产生了共鸣,摘录如下,愿每个人都可以更好的活出自己。与诸君共赏:

自序

譬如,妈宝男,在中国也是普遍的存在,这也是中国式的。譬如,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中国式好人”的概念: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并且,全能自恋和共生结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为还处在共生期,所以巨婴们不能独立地好好待着,必须和别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后,全能自恋的心理又驱使他们拼命争战,很容易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离不开,又要你死我活地争夺话语权,所以最好是弱者顺从强者。

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

约瑟夫·坎贝尔说,爱情作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在欧洲开始于十三四世纪,和个人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爱情必须是两个个体忠于自己内心的产物,集体主义催生不了爱情,并且总是爱情的阻碍。
中国皇帝或大家长,与大母神,都有这样一种特性——他们势力范围下其他人的绝对禁止性超我。这是我的一个说法,所谓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做什么都不行,除非听我的。
我们先说说理想的家庭结构。理想的家庭结构,可以归到一句话上——夫妻关系是定海神针。即,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和家族中,是要第一位的,而亲子关系要列在第二位。并且,夫妻间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情感链接的质量,可以在家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结婚时,做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多是安全感,不仅长辈为儿女做选择时如此,年轻人自己做选择时也常如此。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
婚后,因没有感情的滋养,也因为重男轻女令女性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怕孤独,于是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本来就缺感情基础,更不愿被妻子紧紧抓住,那会让他重温幼时被妈妈吞没的噩梦,所以丈夫要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
妻子感觉到更加孤独无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远。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异性相吸,在母子间一样存在。结果,妈妈会把儿子抓得更紧。
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男孩抗拒情欲表达,抗拒亲密,同时被动;女孩则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抛弃的创伤,而对亲密有强烈渴求,但又觉得得不到,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动的男人。
中国无数的社会争斗和家庭争斗,都可以概括到这一句话中——你必须按照我的来,否则你去死!
权力的本质是控制,权力和控制的对立面,是爱与自由。如果贯穿家庭轮回机制的线中,爱与自由的味越来越多,外在的轮回机制,想必也会改变。
...我觉得这个苍蝇的梦,如一个极佳的寓言,刻画了中国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现实。控制性或者说禁止性的家长、老师、老板、伴侣乃至权力体系,其实都是这样的苍蝇,盯着你,让你不能自由动弹,如果想自由伸展手脚,就会担心被惩罚。
我因此想到,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即,这股能量,对自己时,是全能自恋性的,想为所欲为,对别人时,是绝对禁止性的——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志来,我禁止你有任何自由意志。这样的本我和超我太极端了,自我很难做协调,于是自我变得软塌塌的了。

这张试卷根本没正确答案

我有时和人聊天说,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你看看,父母一心培养个上大学的、学问好的,就算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催着结婚嫁人,生孩子,然后这个被父母培养的人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培养,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

巨婴心理:共生

一、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二、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三、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四、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五、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都在找妈:中国文化的实质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古希腊的城邦制给人非常成熟的感觉,而中国幅员如此辽阔,却一直在渴望统一,这就像是婴儿在渴求整个宇宙都和自己共生在一起。不光是儒家强调统一,根据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说法,诸子百家都在讲统一。
到了宙斯与赫拉的阶段,赫拉不是大母神,没有绝对权威,宙斯也没有绝对权威,妻子可违背他的意志,而大家可以共存。宙斯作为宇宙统治者,和儿子赫拉克勒斯摔跤,却被赫拉克勒斯摔倒了,赫拉去作战,被赫拉克勒斯射中。赫拉克勒斯简直可以说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头号英雄形象,但他在中国就是逆子,摔倒父亲,又射伤大妈,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绝不可能用赞美的语言去描绘这样的事,一定会描黑,或者干脆修改历史。
中国的集体主义大家庭等可以这样理解,即大家共生在一个体系、群体里,由此构建了一个心理共同体,共享一个群体性自我,其中没有“我”,而只有“我们”。
所以在中国的家庭中,所有人为所有人操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我过分地为你负责,你也要过分地为我负责,否则你就是王八蛋,否则我就会充满愧疚。
大家不能分离,不能背叛,对中国人来说,个性化就是对大家庭的背叛。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我见过很多看上去理想的恋爱,一开始惊叹男女双方的浪漫与投入,那真是全情投入无怨无悔,但不知为什么,两个人越活越苦,很多惨事不断发生,并且两个人的个性发展好像也停滞下来,最终像王小波所形容的,就像两只小老鼠在谈恋爱。对此,一位女子有非常好的形容,她说,她感觉和前夫的关系,就像是两棵歪脖树拧在一起。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如果这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萝莉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生理年龄成年了,而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小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
爱情的发展,也需要这三个阶段吧。的确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孩子从对妈妈的共生走向独立,必然要完成心理上的弑母。不管妈妈多伟大,妈妈多痛苦,妈妈多需要他,他都要离开妈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果妈妈想死,那就死好了。得有这股劲。

当婴儿照顾,当女神崇拜

意志自恋,即,我的意愿必须付诸实施,不能被阻拦,特别是,作为伴侣或亲人的你不能阻拦。
完美自恋,即,明确觉得或隐约觉得,自己是完美的。明确完美自恋的,通常是对个人形象的自恋,隐约完美自恋的,则常是对道德和能力的自恋。完美自恋常意味着,因为我是完美的,所以关系的所有问题都是对方的。
意志自恋对关系有很直接的杀伤力,因对方必须遵从我的意志并帮我实现愿望,若没有,则会暴怒。所以,意志自恋会导致强控制和暴烈情绪。
在这种心理驱使之下,一个人第一时间意识不到对方是另外一个人。若意识到自己是巨婴而想改变,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对方也是一个人。
适当满足——当你想满足的时候,尽可能给予高质量的回应——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并带着热情。
同时,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要沦为对方的奴仆。巨婴真的会渴望伴侣做自己忠实的奴仆,我听到很多人这样说过,譬如一个经典说法是,我有一个二十四孝男朋友或老公。

中国男人是中国女人的绝配

中国男人不配中国女人,这个论调喧嚣一时,涉及几个方面:
一、穿着上不配。中国女人,会把自己打扮得精致漂亮,中国男人,则很随意,而且难看。
二、气质上不配。中国女人很有美女范儿,至少很有女人范儿,而中国男人,则严重缺乏雄赳赳气昂昂的雄性感,多像岳敏君画作中的男人,一个个软塌塌的,似乎没有阳刚之气把自己的身体撑起来。
三、卫生上不配。女人精心捯饬自己,而中国男性卫生欠佳,身上常有难闻的味儿,头发不打理,牙齿脏脏的,好像一个星期都不刷牙似的……
四、不绅士。这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不够尊重上,不像欧美男士,对女性有各种礼仪上的尊重。
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不锻炼等。
很多女人对我说过,她们之所以会选择一个男人做男朋友或丈夫,特别是结婚对象,是因为,这个男人让她有一种安全感。并且,多人都使用过这样一句来表达其感觉:他们的人生,一眼可以看到尽头。如果真是这样,那可以说,这该是一个多么乏味的男人啊,而为什么,这反而成为这些女人选择他们做伴侣的关键原因呢?
安全感,是探索精神的基石。你观察幼儿,就会发现,他们很容易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妈妈在身边时,他们劲头十足四处探索,而一旦妈妈不见了,他们立即会号啕大哭,转而去找妈妈。
当一个女性,认为其幸福取决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时,这意味着,她自己是“他者”,她必将身处于地狱中。同时,她不可避免地想把伴侣弄成一个围着自己转的“他者”,也将伴侣拉到地狱中。
中国男人为中国女人的绝配,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愿我们,无论男女,都能活出自己。

皇帝梦、特权梦,都是巨婴梦

所以说,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照顾,弥补了巨婴们生命初期的缺憾,崇拜,则满足了巨婴们的全能自恋——婴儿早期都有无所不能的无边无际的自恋。

巨婴梦的另一面——甩无助

很多人如圣母,他们的一生,总是陷在解救别人的苦难中,且常遇到完全不感恩的渣男渣女。深层原因是,圣母内心藏着一个被抛弃的巨婴,而特直接的原因是,只有陷入苦难的人才如此需要圣母,他们一点微弱的火似乎就能救别人的命,这感觉太好了。圣母与巨婴,是很好的对子。

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

中国式的社会是一个无力自我组织而必须由国家去组织之物。

集体主义即共生

处于共生心理的人,必须不断划分“我们”和“他们”。我们就是好的,他们就是坏的,需要防备的。我们的一切存在方式如习惯,都是好的,而他们的一切存在都是异端。如此一来,不管自我疆界延伸到哪里,都仍是在追求共生。
陈水总是反社会人格,而张献忠、李自成等也是。在我看来,将公交纵火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美化,终将引出对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大屠杀的支持。我们民族很容易崇拜超级屠夫,那可能是,我们反对一个权力体系时,都想杀人流血,但一般人总有适当的良心,所以犹豫不果断,而那些最能杀人的,则成为集体的替罪屠刀。
如果一个集体整体上是这种心理水平,那意味着,这个集体整体上患上了被迫害妄想。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切懂得这一哲学。所以当群体事件发生后,懂规矩的国人都尽可能不和外国媒体打交道。
形象一点的说法是,人作为一个能量体,必须也只能先从自己出发,伸展自己的能量,当在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时,这份能量被祝福而转成生的能量,否则就会转成黑色的、充满破坏欲的、死的能量。

中国式大家庭与回家过年

形成个体性自我的关键,就是哺育一个人的感受。大家庭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虐待,而在于感受被否定。你被残酷虐待后,大家庭的其他人都对你说,那不是虐待,是爱,你这个没良心的,怎么可以恨大家长呢?!他的一切都是出自爱。电影《英雄》中,男刺客含笑赴死,就是死在这种思想毒中。按照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男刺客不能弑父,并将弑父的罪恶感化为自杀,但在中国,这应该更复杂一些。

我们为何沦为互害型社会?

不过,在台湾学者孙隆基看来,这句话倒的确是对国人“自我”的定义。他说,中国人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他的自我,至少在“二”人关系中才成立。并且,必须是“我”对另一个人好,这时,“自我”才在这个二人关系中形成。

中国家庭的那些糨糊逻辑

第三条糨糊逻辑: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他们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很可怕,会造成无数误会。
网友补充的男性糨糊逻辑:一、我没问题,你有问题;二、我妈没问题;三、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四、我把钱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五、不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六、我只要平静。

共生即绞杀

现在才明白,这些全情去爱的人,是在追求婴儿时没被满足的共生感:我只有你你只有我,生活一致思想统一,差异被消灭了,成长也被消灭了。

谁逼死了杨元元?

这种对独立空间的渴求,其实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愿望。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说,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离家远远的。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父母的反对。
“孝”这个字,拆开来可以理解为“砍孩子一刀,并将孩子埋在土中”,真不明白它为何就一直被奉为伟大的存在。

守住界限:不再滥好人

用“不说”的方式去无意识地设立界限还好,因久而久之,它导致的结果只是言语功能的退化,而不听如果发展久了,真可能会导致耳聋,不看,则可能导致眼花乃至眼盲。
但界限,是中国式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难点。中国家庭中,太多吞没,太强调做好人,也太强调晚辈的听话。结果,那些太听话、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而不能主动划出界限的人,就会有特殊的划分界限的方法:不听、不看、不说。
我在很多老夫妻身上看到,那个有活力的、富有侵略性的、能强烈发出自己声音和欲求的,老了还耳聪目明,而其伴侣则容易耳聋眼花,且木讷得过分。后者是用自毁感官的方式,切断与侵略性伴侣的链接,以此维护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

对控制者说不,找到你的节奏

我想这么做,我不想那么做。这就是我的意志,我的选择,我不需要你的批准,更不需要向你证明我是对的。
当然,如果自己的选择,会在事实层面上波及到对方,甚至伤害到对方,那就很不同了。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对方有情绪——她(他)感觉到自己受伤,那么,这份受伤的情绪要由对方自己负责,而不该由我负责。

封闭的好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看似包容有爱其实封闭的好人,通过灭绝掉自己的需求与声音,而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这份安宁,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安宁,他们可以一生一世一直如此,这会吸引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不稳定的人。于是,他们的婚恋成了一种奇特而非常常见的配合。
十九、我们总强调责任,男人要承担女人的责任,要承担祖国母亲的责任……要以负责任的方式与女人——也即世界与生命——建立关系。我们很少倡议以性和欢愉与女性建立关系,也因此,我们的文化,远离了生命自身。直接地,赤裸裸地与人性相对,和生与死在一起。性与欢愉,或者说生命,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戏。所以,性中,藏着一切人性,从挚爱的生,到虐恋的死。

好人的痛与悲

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相反,因为你不断付出,会给对方制造内疚,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远离你。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丑与好,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若严重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你必须要找到大块独处时间,不必考虑任何人,才能得到休息。
突然很怀念高中前的毒舌品质,以后部分恢复。装好人挺没劲的,不是?不如痛快点。崔永元说,从央视辞职后,不装了,想骂架就骂架,抑郁症竟好了。他的话中有质朴的真理——不装就是好,以后我也质朴点。

关于中国式好人的N个提问

好人,通常是阉割了自己需要的人。他们认为,需要和欲望,都是罪恶。所以,当好人只是自己一个人时,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准上,他们对任何享受似乎都不热衷。而一旦和另一个人构建了关系,譬如伴侣,譬如孩子,甚至朋友,他们的雷达就会不断搜索对方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围着对方的需要转,尽可能满足对方。甚至是,甘愿为对方死去,如果对方能特别认可自己的话。
...为什么加引号?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他的自我,要以他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次都强调说,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你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好。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耳濡目染,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特别是家人好。
好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伴侣关系。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是: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这种对爱的渴求,自然在伴侣关系中达到顶峰。可是,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
定居德国的林毛毛则对比中德两国说: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大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尝不到干着自己热爱的人或事儿时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只不过,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德国文化鼓励你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被动、僵尸与寂灭

巴菲特说,他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教诲,是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越是别具一格,别人就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你自己的感觉。
在我看来,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即,你必须也只能从你自己出发。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你需要展开你的各种能量,与其他能量体建立链接,这份链接越饱满,你就越能发现,自身的能量是好的,别人的能量也是好的,当这份链接达到极致,所谓证悟就会发生。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

但看完《一代宗师》,一遍遍地回味王家卫所有电影中的那种味儿,我突然明白,所谓含蓄,就是对感情寂灭的美感表达吧。但再怎么表达,骨子里还是无望。

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

昂山素季说: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的制度内,恐惧常成为一种时尚——害怕坐牢,害怕拷打,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朋友、家庭、财产或谋生手段,害怕贫穷,害怕孤独,害怕失败。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是化为常识甚至至理名言,将有助于保存自尊与人性高贵的日常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鲁莽、无价值或琐碎无用的。

你的需求不是罪

可以说,需要或欲望是一个黏着剂,将我们彼此黏到一起。当我们尚未找到真我,感受到我与你的那种全然链接前,需要或欲望就是一种将我们彼此黏到一起的力量。

全能自恋的四种展现

经常有读者对我表达鄙夷——你使用的理论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的”,这是不可能的,但大多数是别人的,这是真实的。当这种鄙夷表达得非常严重时,给我的感觉,好像都是你原创才可以。

全能自恋的幻梦

普通成年人容易见到的全能自恋中,可归为两点:
一、我无所不能,所以我不能拒绝你任何要求;
二、我无所不能,所以你也不能拒绝我任何要求。

小孩更有力量——谈谈哪吒与悟空

将孩子本来可以无比丰盛的生命,压缩到学习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上,而且还是僵硬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是家长对孩子掌控欲的一个经典表现。你的生命如果展开太广,控制欲强的父母就有失控感,如果只集中在学习上,就好掌控多了。所以这种逻辑太常见——你什么都不用管,好好学习就行。
虽说是共生关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在婴儿的感知里,发号施令、有需求的那个是自己,而对方没有需求,还愿意努力地争取一切资源来喂养他。中国式择偶标准中,理想男性的标准是责任心和上进心,通俗点说,其实就是喂我和养我。
中国式的恩情,是压住我们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文化里的观念是,我生了你,所以你就是我的,得听我的,无论你怎么还,这恩情都还不完。所以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的岳父,可以理直气壮地想霸占女儿的房子,还堂而皇之给女儿写信说:“你妈那奶,一千块一滴!”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

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分,分,分,谁的命根?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与行为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围绕着别人的评价而构建。
中国文化大批量地生产假自我,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行为,都不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的。相反,他们要大家都要的,并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

投入为什么那么难?

活在完美幻觉中的人,必然是重视结果的,因为结果才能证明他们的投入有了效果。但我们都知道,更好的哲学,或者说更真实的哲学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过程的人,则可以不惧怕投入,并且会知道,投入会和成果正相关,但不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能力并非来自于神来之笔

有全能自恋心理的成年人,如婴儿一样容易陷入等待,而不是持续努力,因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努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好,所以烦恼、疾病、睡眠等都可以
能持续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对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个事物,但只要我持续努力,并且尊重这一事物自身的规律,我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美好事物,都因投入而生

巨婴和真正的成年人最大的区别或许该是,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得立即按我的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挫败,成年人则知道,好好去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认识你的绝对禁止性超我

我们需要警惕,自己是不是被绝对禁止性超我限制了,也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对别人构成了绝对禁止性超我。

国人为什么爱归罪别人?

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太奇葩,影视编剧们都未必能想到,于是就此发了一条微博,询问大家遭遇过的奇葩归罪事件,结果引起很多人吐槽,多数是说被归罪的,也有勇敢的网友说自己是如何归罪别人的。
1.前任四级没过,他父母打电话骂了我一通。

魔鬼即你自身

有一个疗法叫森田疗法,它是日本人森田正马发明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有一些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所谓情绪、情感或者生理状态有些失控时,怎么办?你顺其自然,同时为所当为。为所当为,就是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也即,让所谓坏的、失控的情绪或者生理过程去进行,然后你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该工作就工作、该吃饭就吃饭,经常这样去执行就会奏效。

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

中国的大人,特别是隔代抚养的老人,恨不得让孩子生活在能免除一切危险的真空中。
就是说,这些老人,他们婴儿时可能太孤独,让他们形成这种感知——任何刺激都是攻击,最好切断所有刺激。于是,他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自己的内在婴儿是渴望避免一切刺激的,但投射到真实的婴儿身上,就扼杀了婴儿的活力。

不归罪别人,也不归罪自己

自我成形,意味着有了边界,知道自我能力有限,且事情自身有它的道理。自我未成形的人,会延伸到家中每个角落,因而想控制一切。一旦有意外也即失控发生,他首先攻击自己,因失控就意味着自我不强,自我差劲。然后想,这么差劲的自我为什么不去死。
局势失控时,可攻击自我,就变成严重的自我否定,也可攻击别人,即你认为的事情责任人。严重时,一样是想对方去死。所以,医闹会大肆攻击医生,这是将本来由上帝掌管的生死责任全放到医生身上。若不能攻击医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该为生死负责,觉得自己该死。

极致的控制欲=恋尸癖

如果你是因这样的心声而选择伴侣,那意味着,你的安全感很低,很惧怕失控,所以要找一个如惰性气体一样的伴侣,他的不活跃,让你觉得好控制。
中国太多人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而这个陪衬,很难被看到,被尊重,相反会被蔑视,另一方很难意识到,这个陪衬究竟有何意义。
她条件一直很好,最初不乏追求者,之所以选择丈夫这样的男人,有一个感觉极为关键。她说,当时觉得他好安全好可靠啊,他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
特别重要的是,尊重对方本来的样子。其次,若能做到,鼓励对方做自己,同时收敛自己意志的过度扩张。若做不到,找咨询师帮忙吧。

当你可以被我欺负时,我就爱上了你

成熟的两性关系中,两个人都可绽放。巨婴水平的两性关系中,只能是一人绽放,另一人因变化少而做安全基地。这有时会引出一些极端感觉,譬如我有朋友说,他老婆允许他全然自由(他说的自由包括性自由)。对于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伴侣最好别绽放,傻、笨与丑都好过绽放。
轻一些的恋尸癖,会表现为,男人期待女人傻,至少要装傻。傻,才能崇拜男人,才能对男人的各种自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星驰对朱茵的一个不满,就是她不够傻。不仅如此,傻姑娘还意味着没啥要求,容易满足,男人觉得自己轻松就满足了。这样男人才觉得自己像神一般,其实不过是个大号巨婴。
男人易自恋,女人易依赖。各种中国式择偶标准段子,常指向这两点:男人似乎全能才行,而女人则被要求想少一点。巨婴水平的两性关系中,只能接受一个人绽放,传统定义中,绽放的自然是男性一方,而女方最好沦为陪衬,即男方为主体,而女方为客体。
不过现实中,以我的观察,多数家庭,应该占七成吧,是女人绽放男人沦为陪衬。女人表现得很有能力,也很有情绪,对男人各种不满,而男人也的确会变得木讷老实简单。你能感觉到,这样的关系中,女人的能量是张开的,而男人的能量是紧缩的。

千人一面与枪打出头鸟

盛行个人主义的社会,会鄙视这种跟风,但集体主义社会,跟风像是一种必然。
每个人犹如一个能量泡,它要伸展自己,而竞争,就是最自然的伸展。所以解决第三种嫉妒的方法是,好好发展自己,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让自己的生命充分伸展,同时,去祝福别人的发展。不敢伸展又暗自竞争,这显得非常猥琐。

觉知敌意的想象游戏

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的人,常常会见到这种心理逻辑:
一、你要按我的来;
二、否则,我愤怒;
三、我的愤怒攻击了你,而你必定会还击我;
四、随后我发现,你的种种行为,都是在还击我;
五、我很委屈,我没对你做什么,你为何这么凶,所以更愤怒。
在和我澄清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想象和投射,并看到了我作为另一个人的真实情形——我没愤怒且没有受伤,如此一来,在这一次具体的沟通中,我作为一个善意的存在,就可以住进她的心中,而她本有的“我对别人有愤怒,别人也必愤怒”的逻辑,就发生了一点改变。如果能经常这样澄清,她的内在就可以发生真正、踏实的转变。
如发现自己有敌意的想象,且能承受各种澄清,那么,大胆地和各种人澄清吧。这意味着,你将走出你的孤独想象世界,而进入到真实的世界。
这还可以有其他变化,譬如一位网友说:“我妈觉得她什么都不说,别人就应该知道。可是别人什么都不说的时候,她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就应该啥都不知道……这简直是我的噩梦。

捉住重要关系中的“鬼”

所以说,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

虐婴少女,天生坏种?

现代心理学通过多年系统的婴儿观察发现,婴儿不能说是天使,而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并且年龄越小,身上的那份恶其实越可怕。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他们的仇恨很容易达到想毁了整个世界的地步

听话哲学中的生死绞杀

并且,听话哲学深入无数国人内心,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家长夸孩子时,“听话”和“乖”这两个词简直不可避免。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讲的是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让你弱,我才强?

懂得中国式潜规则——潜在的法家思想——的人,都知道这个理,他们在权力上就容易强;而真将儒家思想——明规则——奉为真理,并去身体力行的人,则成了弱民。后者可能力量非常强,如岳飞,但因不懂法家的这个理,最终成了弱民。
所谓吃人,首先是吃掉你的自我,吃掉你的灵魂。必要时,直接吃人,如郭巨埋儿。

孝道是人性的逆袭

8.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个貌似正确的说法其实藏着根本性错误。父亲再慈爱,君主再英明,也不能替代子与臣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取代子与臣的灵魂。而独立思考,是灵魂的一个最基本需求。
一颗独立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灵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资格“臣服”。
这个臣服,不是臣服于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于“道”。
存在主义哲学讲,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

孝的本义就是顺

所以,所谓孝道文化,其实就是要将祖先的意志传递下去,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仅此而已。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发现,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缺憾是,一直没有发展出“超越世俗”的部分来,即没有真正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就是祖先大过一切,父母胜过真理。这的确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信仰来,所以我们的整个文化,主要就是在世俗里打滚。
每个生命都该是独立自主的,而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孝道的这些古典论述则说,孩子要为父母的感受负责,不能让父母不高兴,只要父母不高兴了,你就是不孝。这简直没道理,如果父母本人就是高兴不起来怎么办?

二十四孝:把爸妈当婴儿养

如我所说,中国人际交往的秘诀,其实就是,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如果你是一个“二十四孝男人”,那么不难追到中国女人;如果是一个“二十四孝”下属,不难讨好到领导……

中国家庭的自杀游戏

关于中国家庭的核心规律,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简单说法——过日子,也有一个略显复杂但更容易帮助人理解的说法——家庭政治。

富二代们为何会迷失

从根本上,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所谓做自己,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对此,我特别喜欢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段话:“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最累是自闭而孤独

任何需要感觉才能做好的事,当事人可能都会发现,自己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有时这个过渡时间会很长。因为感觉,需要你和那个事情建立关系才会发生。因为这一原因,作家、艺术家等,常有严重的拖延症。

自我被否定,即精神死亡

在严重重男轻女的社会,一个女性,也容易有这样的结果。她的痛苦,不能到任何地方诉说,任何人都会用一套奇特的、绕了很多弯的逻辑来告诉她,别人没有错,错在你。譬如印度,被强奸的女性都不能报警,因报警会被警察奚落甚至被警察强奸。最后,她也只能分裂。
所以,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确认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实,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你以为,把虐待说成爱,或让他在伤害中看到爱的存在,是为了让他看到所谓的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

孤独星球与不存在的父亲

男人如果是孤独星球,对他们自己而言似乎问题不大,男人可以活在逻辑和头脑里,还可以生存

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我总讲成为你自己,完整地成为你自己的历程,即英雄之旅。这至少需要两点:
一、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由此,你将难以观察的内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将电影胶片投射到了屏幕上,这样你才能观察到,你的心是怎样的;
二、深入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最初你不可避免地会认为,是外部世界让你恐惧,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

王小波:一个真正特立独行的人

我想,我们宛如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蜘蛛网里,构成这个网的,就是我们社会所信奉的那一套糟糕的道德和伦理——譬如三纲五常,譬如利他主义,譬如集体主义,等等。
譬如,他说,智慧、有趣和性爱,是最美好的三件事。然而,我们弄出了许多不单纯的道理,结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反智慧、反有趣和反性爱的了。
自我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核心。实际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
我想,因为利他主义,因为集体主义,我们民族的著名文人,都远远做不到为自己而活。譬如李白,诗看似豪放,却总透露着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再如屈原,他投水的那一刻,可看到了他仅仅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可透过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参悟到了仅仅作为人的美,以及大自然和宇宙的美?

人性自身即是答案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

后记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所有摘錄自

志红(武). 「巨婴国:武志红2016年新书力作( 罗辑思维重磅推荐。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Apple Books. 此內容可能受到著作權的保護。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