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真理之路

Miscellaneous Jan 6, 2023

真理,向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对每个人而言,真理可以狭义的被认为是我们所相信的事物以及思维范式。这其中,也往往包含着一些道德规范,它们不那么容易去证明,去评判,也容易随着时间的流转变得无效。那些我们祖辈相信的,并且代代相传的真理,乃至现今还在被传颂的真理,如今还真的适用吗?而我们所认为的真理,若干年后会否又落入同样境地呢?

不可置否的是,一些为众人所信奉的观念曾经都发挥过作用。喝烧开的热水,让许多人免于痢疾之苦。印度教禁止吃牛的规矩,也曾经为土地耕作保留了更多的牲畜。但更多的观念,却荒诞不禁,乃至不合时宜,甚至蒙上了不幸。

这其中,有无伤大雅的,只是为了讨个好意头。抽卡之前放《好运来》;机房机柜里放乖乖和靠得住(Kotex)。但更多的观念却限制了人们的自由,甚至束缚了人们的想象。这其中有对女性的「女人不能上桌」,「女人不能上龙船」,有对男性的「男性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实际上不过是有毒的男子气概 (toxic masculinity) 罢了)」。更有对所有人的「好好学习上大学找好工作找个对象结婚生子」。我们被这些观念捆绑,从而畏手畏脚;我们被这些观念强奸,却无人为我们辩护。

曾经读过一本叫做《被外包的自我 - 市场时代下的亲密关系(The Outsourced Self - Intimate Life in Market Times)(简中译名: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 - 外包,便捷背后的破坏;繁中译名:外包時代 - 當情感生活商品化,自我價值將何以寄託)的书。这部书描述了在市场下,当曾经那些被我们认为是私人领域的事情,现如今也可以作为服务去购买,甚至更为专业。书的最后给人留下了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去批判。(而这一点,笔者认为是简中翻译并未做到的)

近来在听纽约时报录制的一档播客(Podcast),《现代爱情(Modern Love)》,只听了三集,却耳目一新。在远洋货轮上的约会;两对开放式关系情侣;以及一位女性是如何从单偶制走向非单偶制。听后的激动不亚于自己初次了解到数字移民的概念(这里要推荐 Timothy Ferriss 的 The 4-Hour Work Week

作为一个程序员,深知这世界上没有万金油(No Silver Bullet),但却有着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举最简单的例子,食材之间的搭配。好的料理,一定是注重搭配的。好的搭配,会让每种食材发挥其最佳的作用,从而将风味最大化。在经年的总结中,我们也总结出了惯常的搭配,宏观的讲,我们可以称这些搭配为菜式;微观的讲,一个优秀的厨师会从更本质出发,组合出新的菜式。

语言亦如此,我们开始熟习词汇,熟悉句法结构,乃至组成自己的句子。但这些,毕竟是相对固定的,番茄和牛肉的味道几个世纪都没有改变,语言的句法结构也可以延续整个世纪。但我们的生活,确是无时无刻不在剧烈改变中的。这其中,尤以现代生活为重。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如何让我们顺畅的和晚辈沟通,而不是若干年后听到晚辈在背后的骂声:「这老东西,都什么年代了」。

最重要的,或许便是勇于去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乐于去接纳新的观点,以及时刻对自己的观点保持怀疑,必要时参考新的资料,更新自己的观点。就如同软件更新一样。而这也确是现代知识分发系统的运作原理。撰写论文的时候,我们提出假说,之后便阅览文献佐证或修改或推翻这一假说。只有在此之后,我们方可以继续研究。而针对研究的可信度,我们发表作品,开放给同行去评审。在这开放的机制下,真理得以浮现,而知识也得以传递。这种现象在软件行业亦得以体现。现代的软件,鲜有不依赖开源技术取得成功的。而我们每个人,又何不应如是呢?出现问题怎么办,当不确信的时候时,是硬着头皮讲,甚至生编硬造,还是动动手指求助于「开源社区」呢?(甚至从未不确信过,真的普确信…);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是生拉硬拽,老子就是一把梭,还是在不同的解决方案中找到最优解。或许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借鉴,去尝试的思路。而这,需要有一颗开放的心。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着他人面对这情况时的解决方案。从中取长补短,最终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这其中,既有我们对过往菜谱的熟悉,也有我们翻阅各种解决方案及案例得来的新的菜谱。一新一旧之间,新的菜谱得以出现,而我们也得以更充满自信的解决问题。

这种在工业界广为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什么在解决个人问题时便失效了呢?或许,是我们太抗拒与别不同了。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自觉的会将身边的环境带入考量,也会更多的参考我们祖辈的解决方案。即使看到了新的思路,也难免不去思考这样做会不会太别具一格,担心他人在背后说三道四。以至于与最佳实践擦肩而过,走上了老路。

抑或是我们太过自信了,总是信誓旦旦的认为自己知道,却浑然不知自己掌握的已经是过期的知识,过时的做法。但毕竟又不是不能用。所以我们又一次同最佳实践失之交臂了。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候,文章开头的问题便得以解答。没错,那些「真理」至少曾经是真理,但现在或许已经完全不是,甚至它们曾经作为真理的原因也被人忘记了。而我们认为的真理,在未来也不一定是真理。只是,我们仍然有可能重蹈祖辈的覆辙,固执的将其认定为真理,而我们,也变成了新的老东西。

行文至此,想到了贾伯斯在史丹福大学演讲的结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而这句话,或许也是我们应当牢记在心的。而同时,这篇文章也挖了三个坑:

  1. 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会如何戕害我们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之路;
  2. 我们在市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又应如何借助市场之力,而与此同时保留着熟人社会与人为善的那份爱,人与人相互连接的美好氛围;
  3. 婚姻在现代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否有新的替代形式或变种。

三个问题看似不甚相关,但在笔者看来又是相互相关的,甚至是同根同源的。这些问题无一不与传统的价值观冲突着,但却又无一不是现代社会所赋予的机遇,让人们更能够成就和完善自己,以至于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Tags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